初秋的新疆,天高氣爽,蝦肥蟹美,正是品味河鮮的好時節。
9月1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二二二團三連職工姚學良和妻子門麗一早就來到自家養蝦的池塘。比他們更早到的是兩位來自烏魯木齊的採購商。
姚學良趕緊換好工作服,跳進池塘,熟練地撈起一網南美白對蝦。看著網內個頭超大的蝦,採購商豎起了大拇指,門麗臉上露出了笑容。
眼下正是河鮮收獲季節,二二二團三連職工養殖的魚蝦等河鮮因為品相好、口感佳,市場反響較好。特別是像姚學良夫婦這樣的水產養殖大戶,每天忙得像“打仗”。
曾經的姚學良夫婦日子過得並不富裕。
“當初結婚新房是貸款買的,壓力很大。”門麗回憶說,“那時大家掙錢門路少,都種植啤酒花,投資大、效益差,每年還房貸都困難,更別提發家致富了。”
以前,三連周邊的池塘多,職工稱之為“水窩子”。但因職工不懂水產養殖技術,“水窩子”一直沒有得到開發利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年來,二二二團不斷加大連隊轉型發展力度,因地制宜在三連打造水產養殖基地,組織職工開展技術培訓和外出觀摩學習,為職工創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技術服務,引導職工在“水窩子”裡做好“富口袋”文章。
2006年,姚學良響應連隊鼓勵職工發展庭院經濟的號召,承包了6畝魚塘飼養草魚、鯉魚、鰱魚等。剛開始,養魚利潤不錯,夫妻倆邊學邊干,一茬魚養下來能收入5萬多元。
“到了2009年,連隊養魚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養的魚品種都差不多,同質化現象嚴重導致養殖利潤越來越低,2010年我們就出現了虧損。”姚學良說。
就在姚學良為是否還要堅持搞水產養殖而煩惱時,一次到烏魯木齊和朋友聚會,餐桌上一盤價格100多元的基圍蝦引起了他的注意。同桌吃飯的朋友告訴他,內地淡水養蝦很普遍,養蝦利潤也不錯。
隨后,姚學良在烏魯木齊、昌吉的水產批發市場調研后發現,當地銷售的是從內地空運來的凍蝦,每公斤零售價最高可達120元。發現商機的姚學良當即決定由養魚轉為養蝦。
2011年,姚學良從海南購進了一批南美白對蝦的蝦苗進行試養。由於沒有相關養殖經驗,他隻能一邊自己摸索,一邊通過電話向蝦苗供應商尋求幫助。結果,4個養蝦的池塘,3個失敗,僅1個成功。
“但靠這一塘蝦,我掙了8萬元,這讓我意識到養蝦是條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姚學良說。
總結了第一年試養南美白對蝦的經驗,找到了養殖環節上存在的問題,2012年,姚學良夫婦一口氣將養殖規模擴大到20畝。但讓夫妻倆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年當地遭遇高溫大旱,他們投放的120萬尾南美白對蝦蝦苗全部死亡,投入的30多萬元資金血本無歸。
在經歷多次挫折后,姚學良決定深入鑽研養殖技術,暫時縮小養殖規模。2013年,姚學良將水產養殖面積減至10畝,並多次前往內地水產養殖基地學習考察。
學成歸來后,姚學良結合當地養殖環境,經過多次試驗,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南美白對蝦養殖技術,原來一畝池塘可產南美白對蝦500公斤,在他的精心飼養下,一畝池塘的蝦產量提高到600公斤至800公斤。
有了成熟的養殖技術做保障,姚學良夫婦不斷擴大養殖規模,利潤逐年增加,2018年,依靠養殖20畝池塘的南美白對蝦,姚學良夫婦純收入20多萬元。
姚學良夫婦在自己致富的同時,還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為連隊職工免費提供養殖技術指導,二二二團三連南美白對蝦養殖戶從姚學良1家增至如今的6家,全連養蝦面積達60畝。2017年,姚學良牽頭,三連的6戶職工聯合成立了南美白對蝦養殖合作社,大家抱團搞養殖、闖市場。
如今,在二二二團三連,職工們在發展水產養殖的基礎上辦起了農家樂,吸引周邊縣市游客前來旅游,進一步拓寬了增收渠道。
“以前隻有淤泥野草的‘水窩子’,現在可是帶給我們真金白銀的‘聚寶盆’。”姚學良說。(潘瑞雄 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