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人心的壯麗史詩

兵團原創音樂舞蹈史詩《天山》演出側記

2019年09月27日10:35  來源:兵團日報
 
原標題:兵團原創音樂舞蹈史詩《天山》演出側記

這是歷代文人墨客潑墨揮毫的地方,這是一片充滿詩意的大地。

巍巍天山,目睹過他們吟誦詩詞的背影,也見証了將士們仗劍駐守邊關的威武身姿。

9月20日,新疆藝術劇院劇場內座無虛席,兵團原創音樂舞蹈史詩《天山》舉行首演。“天山,以天命名的山!天山,擎天挺立的山!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在深沉遼遠的男聲合唱中,大幕徐徐拉開,遠處,巍峨的天山上白雪皚皚、銀光閃爍。舞台上,由演員組成的“軍墾第一犁”雕塑造型緩緩移動。

在演員們的深情演繹下,舞台也變得極富詩意。在1小時40分鐘的演出裡,演員們用動聽的歌聲、優美的舞蹈講述著兵團的歷史,將兵團履行維穩戍邊職責使命藝術化地呈現在舞台上。

“我爺爺的爺爺們曾講述從前,他爺爺的爺爺們就駐守邊關﹔大漠風如今還傳誦那些詩篇,多少代這骨血絲毫沒有改變……”貫穿全劇的男聲獨唱《老軍墾的故事》引出了中華民族屯墾戍邊的歷史,將漢唐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和改革開放至今的屯墾戍邊精神貫穿起來,以吉他彈唱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該劇分為序篇、《大風歌》《大戰歌》《大夢歌》以及尾篇5個部分,由曾出任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文學總執筆、國家一級編劇任衛新擔任編劇。這部以《天山》命名的音樂舞蹈史詩,源於任衛新在2004年作為“心連心”藝術團總撰稿人來到八師石河子市採風時迸發出的藝術創作靈感。2018年年初,該劇完成劇本大綱創作,並成功入選國家藝術基金年度“跨界融合作品”資助項目名錄。

“之所以命名為天山,是因為這響亮的名字,不僅標志著中國版圖獨特的地域方位,而且賦予了兵團人獨具的人格象征。”任衛新說。

兩千多年來駐守邊關的將士們鞏固邊防、開發邊疆、推動各民族和睦相處。近代,林則徐等墾荒植樹引水灌溉,綠洲上瓜果飄香,大地一片歡歌。歌舞《甘泉流萬家》表現了戍邊將士開墾的良田贏得當地少數民族居民歡呼喝彩的歡快場景。

《凱歌進新疆》《穿過死亡之海》《西出陽關》,一首首經過改編的曲目再現了當年解放軍十萬大軍挺進新疆的偉大壯舉,表現了兵團軍墾前輩們的錚錚鐵骨和誓死不屈的精神。

伴隨著車輪摩擦鐵軌的聲響,一列火車駛進舞台。一位三五九旅的老兵帶領滿車廂的年輕人向著新疆行進。“在九曲黃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車的窗口……”根據賀敬之的詩歌《西去列車窗口》創作的情景表演,頓時將觀眾帶回了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瀟湘兒女上天山,齊魯女兒戎天邊。我們,就是這樣,最終許給了新疆,嫁給了兵團。”舞台上,“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感人故事讓87歲的李士英老人回想起了當年參軍進疆的場景。“我們從長沙坐火車到西安,然后坐汽車到阿克蘇,一張大餅、一壺開水就是一天的口糧,晚上經常露宿在戈壁上,走了1個月零3天才到阿克蘇。”李士英回憶道。1951年3月,李士英在湖南招聘團報名參軍進疆,這一來就是68年。

“舞台上的兵團戰士們,他們是那樣美麗生動,是那樣血肉豐滿,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十二師中級人民法院干部張熳動情地說道。

輕快的《大漠歡歌》、優美的《草原之夜》、深情的《白發·黃沙》,演員們用歌聲動情地演繹了兵團一代人的無悔付出與堅守。

“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數萬裡,屯墾在天山……”隨著激昂的《兵團進行曲》的唱響,演出進入尾聲。21時50分,音樂舞蹈史詩《天山》演出結束,現場掌聲雷動,觀眾們飽含熱淚長久地站立,致敬所有演職人員,久久不願離去……(徐敏)

(責編:陳新輝、韓婷)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