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成立65年成就回眸:牢記使命創偉業

2019年10月08日12:21  來源:兵團日報
 
原標題:兵團成立65年成就回眸:牢記使命創偉業

在歡慶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兵團也走過了65年的不凡歷程。在新疆組建擔負屯墾戍邊使命的兵團,是黨中央治國安邦的戰略布局,是強化邊疆治理的重要方略。

65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親切關懷下,在自治區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兵團白手起家,艱苦奮斗,忠實履行著國家賦予的屯墾戍邊的光榮使命,為推動新疆發展、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國家邊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為充分回顧展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兵團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取得的重要成就,本報自即日起推出“兵團成立65年成就回眸”系列報道,以饗讀者。

金秋9月,走進五師雙河市,映入眼帘的是寬敞平坦的柏油路、鱗次櫛比的樓房、人流如織的商業街。9月20日,令中國人引以為豪的動車“復興號”駛入了這座城市——蘭新線支線博州線開通,雙河市客運站迎來了南來北往的各地旅客。

65年前,這裡是邊疆的亙古荒原。65年后,這座由軍墾戰士建成的現代化城市昂然屹立在祖國西部。

1954年兵團成立,從那時到現在,歲月的腳步已經走過65個年頭。兵團成立65年來特別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兵團人牢記使命、自強不息、砥礪奮進,在西部大漠戈壁創造了驚天動地的偉業。

綜合實力大幅提升 屯墾戍邊貢獻突出

60多年前,黨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依據新疆實際,英明決策,決定創建一支肩負屯墾戍邊使命、寓兵於農、勞武結合、開發建設祖國邊疆的特殊組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從此,屯墾戍邊成為兵團人的神聖使命。

65年來,兵團人忠實履行使命,不斷發展壯大。

1954年,兵團生產總值僅為1.18億元,1995年首次突破100億元,2012年突破1000億,2016年突破2000億元,2018年達到2515.1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1954年至2018年,兵團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6%。佔自治區比重由11.2%提高到20.6%。

兵團在各個歷史階段為新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建立了豐功偉績。

1949年,全疆工業總產值不到1億元,生產的石油、電、煤、鹽、皮革、面粉、食油、紅磚等難以滿足當地需求,各族群眾缺吃少穿。為了改變新疆經濟落后面貌,軍墾戰士節衣縮食,創辦了新疆第一批現代工業企業,紡出了新疆第一縷紗,織出了第一匹布,榨出了第一塊方糖。

1954年,以農副產品加工起步的兵團工業增加值僅為0.24億元,工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比重僅為20%。

上世紀60年代,銳意革新的兵團人推動工業進入大發展時期,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兵團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2008年,工業增加值首次突破100億元,2018年達到792億元。

兵團積極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推進工業轉型升級。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佔11.2%、2.7%和2.8%。

兵團成立之初,產業結構相對單一,1954年,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僅佔生產總值比重的14.6%和22.1%。如今,通過幾代人不懈努力,兵團逐步形成了食品醫藥、紡織服裝、氯鹼化工和煤化工、特色礦產資源加工、新型建材和裝備制造等多門類的工業產業體系,從以農業為主的綠洲經濟轉變為以工業經濟為主導、三次產業協調聯動的格局。

兵團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發揮兵團特殊作用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成為鞏固西北邊防、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新疆發展的重要力量。

惠民工程福澤群眾 改革成果共同分享

“幾年時間,平房變成了樓房,農場變成了城鎮。我們在家門口的企業上班,有了一份固定收入。”說起團場變化,八師一四一團七連職工楊元江感慨萬分。

65年來,兵團城鎮化建設成效顯著,先后建成9座城市。2018年,9座城市以17.5%的佔地面積,集聚了47.6%的人口,吸納了49.3%的就業人員。近半數的兵團人過上了城市生活。

兵團65年的歷史,是一部艱苦的奮斗史、奮進的發展史、輝煌的建設史,同時也是一部民生改善史。兵團在鞏固國家邊防、維護社會穩定、增進民族團結的同時,極大地促進了民生改善。

民生既是人民幸福之基,也是社會和諧之本。兵團黨委抓住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件實事接著一件實事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腳步鏗鏘。

教育事業蒸蒸日上。兵團建立了從幼兒教育到大學教育的完整教育體系,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2018年,小學至初中階段淨入學率達99.7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4.68%,少數民族中小學及幼兒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覆蓋率達100%。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兵團實施南疆四地州普通高中教育免費保障、南疆團連中小學生營養改善行動等,超額完成計劃投資目標任務。

公共衛生事業成效明顯。兵團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群眾健康水平明顯提高。兵團衛生機構數由1954年的68家增至2018年的1240家,醫療機構床位數由0.4萬張增至2.22萬張,衛生技術人員由0.32萬人增至2.63萬人。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2018年末,已建成1個兵團文化中心、14個師(市)綜合文化活動中心、190個團場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和1230個連隊綜合文化活動室。兵團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8.7%,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9.6%,有線電視入戶率達70%。

兵團還免費開放文化服務設施,為連隊文化設施建設提供經費保障﹔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促進就業,完善團場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等,廣大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約90%的各族群眾住上新居,看病、上學、養老、休閑等條件一年比一年好。

當好生態衛士建設綠色家園 匯聚發展力量創造輝煌業績

9月20日,在小區散步的八師一五〇團退休職工畢秀芳感慨地說:“我們當初來兵團時憧憬的生活都已經實現了,特別是現在,團場樹多、風沙少,環境越來越好,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幸福。”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腹地的團場工作了40多年的畢秀芳深刻感受到大漠邊緣的每一棵樹、每一片綠葉,都凝聚著兵團人的心血。

傳承紅色基因,兵團堅持“不與民爭利,不與民爭水,不與民爭地”,根據屯墾戍邊需要,所屬團場大多布局在風頭水尾、沙漠邊緣、邊境一線。兵團分布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的團場超過90個。長期以來,兵團人在新疆兩大沙漠前沿和邊境一線履行維穩戍邊使命的同時,當好生態衛士,建設綠色家園。

65年來,幾代兵團人堅持不懈與風沙斗爭,開渠引水、植樹造林、防風固沙、排鹽治鹼、節水灌溉。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邊境一線,數千公裡綠色生態屏障鋪展開來,形成喬木、灌木、草場結合的綜合防護林體系,沙漠邊緣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創造了“人進沙退”的人間奇跡。現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庫木塔格沙漠之間的塔裡木“綠色走廊”綿延400多公裡,森林覆蓋率近20%。

兵團忠實履行生態衛士職責,採取對荒漠植被進行嚴格封育保護、在農田與沙漠交錯邊緣進行人工造林、在農田內部營造防護林網、在連隊外圍栽植人居綠化防護林等措施,從源頭上阻止流沙遷移,減輕沙化危害,實現了標本兼治。如今,兵團團場周邊基本形成了以荒漠防風固沙林、防風阻沙基干林、農田防護林、人居綠化林為主的四級生態防護林體系。

在生態環境改善的同時,兵團人居環境日趨改善。城鎮自來水、天然氣、集中供熱基本實現全覆蓋。2018年,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83.1%,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61.1%,其中,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9.97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8.05%。

65年來,兵團發展的每一步,都凝聚著黨中央的遠見卓識、執政智慧和親切關懷,凝聚著全國人民特別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凝聚著全體兵團人的團結奮斗。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立足新時代,兵團將繼續創造出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新業績。(禚藝)

(責編:陳新輝、韓婷)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