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勛章”獲得者魏德友:不忘初心 為國守邊

2021年07月06日14:14  來源:兵團日報
 
原標題:不忘初心 為國守邊

魏德友和女兒魏萍一起巡邊(攝於6月11日)。陳瓊 攝

載譽歸來的魏德友向大家展示“七一勛章”,分享喜悅(攝於7月3日)。管述軍 攝

魏德友在巡邊(資料圖片)。王德江 攝

魏德友放牧巡邊時,都會帶著干糧和他的“三件寶”:鏽蝕的軍用水壺、老式收放機、62式軍用望遠鏡(資料圖片)。王德江 攝

6月的薩爾布拉克草原,天高地闊,成片的駱駝蓬開出白色的花。這裡的夏季太陽特別毒辣,走在巡邊線上猶如火烤。

薩爾布拉克草原地勢平緩,邊境線缺少天然屏障,護邊員的作用至關重要。草原深處、小道盡頭,是“七一勛章”獲得者、兵團九師一六一團退休職工、護邊員魏德友的家,他和家人一直堅守在這裡。

把家安在邊境線上,為國守邊50多年,魏德友巡邊總裡程達20多萬公裡,相當於繞赤道5圈,勸返和制止臨界事件千余人次,管控區內未發生一起涉外事件,魏德友被譽為邊境線上的“活界碑”,他的家被稱為“不換防的夫妻哨所”。

耄耋之年的堅守

一台收音機、一個望遠鏡、一根羊鞭、一個水壺,6月11日清晨,81歲的魏德友還是和往常一樣,帶著“裝備”,和女兒魏萍趕著200多隻羊,去距離家十幾公裡的邊境線上放牧巡邊。

面容瘦黑,略顯蒼老,身體雖不如從前,但魏德友走在自己熟悉的巡邊路上,依然精神抖擻。

1964年,20歲出頭的魏德友響應中央號召,從北京來到九師一六一團屯墾戍邊,進駐到荒無人煙的薩爾布拉克草原,和守邊牧民一道通過放牧的方式巡邊守邊。

1967年,他把家安在這裡,戈壁灘上挖出來的地窩子,就是他和妻子的婚房。

一年又一年,他與戰友們一起沿著邊境線放牧、種地,肩負起巡邏守邊任務。在轄區西巴裡坤、薩爾布拉克、額敏河南畔,構筑起了長達20公裡的“移動界碑”,用忠誠守護著祖國的領土。

在荒無人煙的邊境,守邊的日子異常艱辛,但這些卻從未減弱魏德友戍邊守土的信念和意志。幾十年來,他和妻子隻分別回過山東老家一次,他們將一生中最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護邊事業。

2017年,二女兒魏萍辭去山東臨沂的工作,回到出生地薩爾布拉克草原,接過父親的羊鞭放牧巡邊,這讓魏德友非常欣慰。他常常和女兒一起放牧,給她講述多年來自己守邊的點點滴滴,指認路邊的一草一木和每一處設施。

“政治覺悟要高,責任心要強,要耐得住寂寞……”父親的話,牢牢地刻在了魏萍心裡。

這是神聖的職責

中午時分,魏德友家的餐桌熱鬧起來,青椒炒雞蛋、土豆燒牛肉、素炒茄子、雜糧米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午飯。

“我們的國家富強了,現在護邊員的生產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了,家裡通了電,蓋了新房,我和老伴兒也漲了退休金,吃穿不愁。”細數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變化,老人臉上洋溢著笑容。

在魏萍看來,父母年事已高,能陪在他們身邊是最大的幸福。“爸爸雖然年紀大了,但是精神頭很足,這是因為他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在魏萍的記憶裡,從上學開始,她就和哥哥姐姐住在團場的出租房裡,大的帶小的,自己照顧自己。

年幼時,她也曾埋怨父母不心疼不照顧孩子,直到自己當了兵、成了家,漸漸懂得了父母孤守在薩爾布拉克放羊,不僅是為了守住生活來源,更是守護祖國邊疆的道理。

“我們兵團人就是要維穩戍邊,這是神聖的職責。從山東回來4年了,我沒有后悔自己當初的選擇。我要和父親一樣,用心守護這裡的一草一木,每一寸土地。”魏萍說,扛起父母守邊的責任,理解了父母的選擇,更為他們能夠堅守戍邊事業而自豪。

把兵團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半個多世紀以來,昔日戰友陸續告老還鄉,邊防戰士一茬換了又一茬,草原上的牧民也都搬去了條件更好的定居點。而魏德友夫婦卻選擇留下來,守在界碑旁。

魏德友的事跡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現在,魏德友守邊所在地已成為魏德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我希望你們能夠一干到底,積極投身祖國的建設。你們每個人的身上,都寄托著未來的希望,要把兵團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炎炎夏日,魏德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前來參觀學習的黨員干部,老人深情地講述守邊故事,用淳朴的話語表達心裡的期望。

“魏爺爺默默無聞的堅守讓我無比感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他為榜樣,為履行兵團職責使命、建設美麗九師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九師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學員董曉霞說。

“一生做一件事、我為祖國守邊防”,在魏德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黑色的大字格外醒目。錚錚誓言,一諾千金,魏德友說到也做到了:“我想一直守在這裡,直到走不動的那一天。”(陳瓊)

(責編:陳新輝、韓婷)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