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

2016年09月02日16:18  来源:兵团日报
 

“你们看,这是一对特殊的姐弟,他们将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希望每一位代表都珍惜荣誉,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你们的力量。”这是去年9 月30 日,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习近平总书记和蔼可亲地握着尤良英的手,对她说的亲切话语。(《愿做一棵蒲公英》,见2016 年8 月23 日《兵团日报》)

“将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是多么意味深长的话语。这句话既体现总书记对尤良英帮助兵地群众、无私奉献事迹的熟稔,充分肯定了尤良英为推动兵地融合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所作的贡献;也是总书记对每一位代表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珍惜荣誉,继续“将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时代价值。

将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该是怎样的“变”?需要哪些条件?

将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需要理想信念的支撑。理想信念犹如指引航向的灯塔,它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提供恒久不变的动力和定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充满物质诱惑、思想观念多元多变的条件下,一些人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所裹挟,思想观念是如此的变动不居和不靠谱。然而,面对诱惑和裹挟,总有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为社会托底,提供精神支持,促使人们从事一些人不愿做、不能做、不敢做的“不可能的事情”。尤良英内心不为这利益交割的物质世界和多元多变的主观世界所躁动,努力为兵地各族群众作贡献的实际行动,恰恰说明了崇高理想信念的定向机制作用,为人生指明奋斗方向。

将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需要提升自身的素质,练就过硬本领。给别人提供帮助的人,有时也会遭遇“爱莫能助”“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自身的素质不高,缺乏帮助别人的本领,会成为乐善好施者的一个短板。“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学习是提升自身素质,练就本领的重要途径,尤良英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通过老一辈兵团人的“传帮带”和自己实践摸索,掌握了棉花的栽培技术以及果树的修剪、疏密、扩冠、整枝、环割等关键技术。她又把自己掌握的棉花、林果种植技术无私地转教给兵地群众。尤良英帮助兵地群众的事迹说明,只有自身掌握了过硬的本领,才能更有能力、更有效果地帮助别人,惠及更多的人。

将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需要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担当,是一种品格,是一种主观追求,是责任意识的体现;担当,是一种精神状态,是敢于负责、舍我其谁的进取精神;担当,是完成任何一项伟大事业所不可或缺的品格德行。透过兵团60 多年熠熠闪烁的光辉历程,在两大沙漠周围和漫长的边境线上演绎着一个个以担当为主题的故事:四十七团老战士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解放和田,粮食大王刘焕奎用龟裂的双手创造辉煌的业绩,身怀六甲的孙龙珍不顾危险解救自己的战友,马背上的医生梅莲用坚守奉献架起民族团结的桥梁,当代党员干部的楷模石书江用生命铸就忠诚……风风雨雨60 多年,在边境沿线,兵团人作为一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复员的特殊部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默默地构筑起一座座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

将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 一代代兵团儿女牢记心中使命,用热血和生命,实现了将戈壁变成了绿洲的可能、实现了将荒原变成了城镇的可能,切实履行了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的功能,谱写出一曲曲保卫边疆、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壮歌,为治国安邦的千秋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肖兵点)

(责编:阿通古丽(实习)、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