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阿爾泰山到昆侖山、從額爾齊斯河畔到塔裡木河岸,從北疆到南疆、從兵團到地方,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四千裡長路初心常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師選派九名優秀處級、副處級后備干部到南疆深度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他們沒有辜負組織的期望,九位第一書記就是九面旗幟,九個駐村點就是九個基層黨組織堅強堡壘,九張黝黑的面孔鐫刻著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強信念。10月17日,是第六個國家扶貧日,也是第二十七個國際消除貧困日。這一天,離中國人擺脫絕對貧困的目標已近在咫尺。人民網特別採寫了《九面旗幟》系列報道,展現兵團第十師北屯市向南發展的生動成果,和九位第一書記奮斗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動人風採。今天是系列報道之三。
陳常周帶領村民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樊曉麗 攝
“2018年,你享受了什麼政策?”“我享受了扶貧羊政策,一隻羊補貼500元,還有扶貧牛政策,一頭牛補貼5000元。”這個村民搶答成功,“訪惠聚”工作隊隊員給他發了生活日用類的獎品進行鼓勵。
在新疆和田地區於田縣阿羌鄉塔爾阿格孜村, “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正在舉行。當第一書記陳常周宣布發放今年賣杏的錢時,場上人頭攢動,氣氛更熱烈了。“去年一顆杏子也沒賣出去,今年陳書記想了各種辦法,全村的杏子一顆不剩全部賣掉了,大家都感謝他!”村民買圖蓀·薩吾爾告訴記者。
阿羌鄉塔爾阿格孜村的杏子熟了(資料圖)。樊曉麗 攝
108戶368人,地處昆侖山區的塔爾阿格孜村寓意為狹窄的巷子,在阿羌鄉這是一個比較小的村,建檔立卡貧困戶68戶252人。村裡房前屋后山溪環繞,家家戶戶都種有果樹,其中杏樹最多,全村有一千多棵,品種繁多。由於山區溫差大,果子虫害少沒污染,品質佳。就有一個缺點:地偏路遠沒人來收,農民隻能眼睜睜看著一山好杏爛在樹下,來年再結再爛。
塔爾阿格孜村人均耕地隻有2畝,沙化土壤既不存水也不保肥,守著這點地很難脫貧。陳常周和“訪惠聚”工作隊非常重視杏子銷售為村民增收這件事,反復研究后決定成立合作社。
陳常周(右一)教村民把鮮杏套袋裝筐,通過電商平台銷售到了全國各地。樊曉麗 攝
於田人有把青杏放湯飯裡調味的習慣,但縣城早市場沒有賣青杏的,陳常周就每天早晨五點鐘起床,帶著合作社負責人把杏拉到早市場,除了批發外,還手把手教農民在市場吆喝著零售賣杏。全村那麼多杏,縣城消化不了,陳常周就讓合作社把鮮杏套袋裝筐,教年輕人通過電商平台把杏銷售到了全國各地。
再就是晾晒杏干。陳常周聯系了烏魯木齊的批發商,對方說,杏干有多少要多少,唯一要求是沒有沙塵品相好。晾晒杏干,外人會覺得這事再簡單不過了,但在這個海拔2400米的山村,頻繁光顧的雨一次又一次澆濕了陳常周的夢,還有沙塵暴。
自然晾晒失敗了。陳常周自己掏錢買來材料,帶領大家在村委會院子裡搭了一個簡易實驗棚,躲開了雨淋和沙塵,就這樣解決了村裡幾代人晒杏干腐爛發黑、灰頭土臉的問題,客商把杏干都收了。村民看到效果都躍躍欲試,陳常周計劃明年全面推廣。他帶著大家把本村的70噸杏都銷售出去了,村民增收7萬多元,還把阿羌、皮什蓋兩個鄰村的杏也賣了。
2018年年初,陳常周到塔爾阿格孜村擔任第一書記,走訪了解到村民卡迪爾·買吐爾孫在烏魯木齊的木器加工廠工作過,技術很好,就動員他成立了木器加工廠,帶動貧困戶就近就地就業。
陳常周在木器加工廠與大家交流經驗。樊曉麗 攝
兵團第十師向南疆9個深度貧困村派駐了9位第一書記,每年給每村20萬元惠民資金,這筆錢正好用在刀刃上。陳常周和大家商量后,投資5萬元買來電鋸等設備,把棄用的學校房屋當車間,生產農民需要的桌子、凳子。第一份訂單是為鄰近的阿羌村制作5萬元木器,加工廠招了10名工人在卡迪爾的帶領下一起完成訂單。工人中有6名是貧困戶,計件拿工資,訂單完成后都有很好的收入。
卡迪爾隻有技術不懂經營,陳常周就教他算成本、算工時、算利潤,教他管人、管錢、管物、管質量,教他開發市場需要的新產品。
“建廠到現在已經賺了9萬多元,我們的生活是越來越好了!”卡迪爾·買吐爾孫說。
陳常周和大家一戶人家一戶人家走訪摸底調查,掌握了每個家庭每個人的健康狀況、勞動能力、技能特長和個人就業願望,又根據各個情況制定實施了“一人一策、一戶多策”的脫貧攻堅方案。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到了沖刺階段,我們全村村民有激情,更有干勁,我們駐村干部有必勝信心。”駐村第一書記陳常周說,“年底請再來吧,美麗的塔爾阿格孜村一定笑容滿面迎接客人們!”
相關鏈接: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兵團南疆駐村第一書記群像之一 蘭斌:讓群眾過上仙桃一樣甜美的幸福生活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兵團南疆駐村第一書記群像之二 魯志勇:帶領“分叉路”的阿羌山村走上致富路